原标题:
央视网消息:国庆假期,正值出游高峰,有些景区票价却被指明降暗升。原本免费的游船加钱销售,用各种亲子设施“吃”住孩子增加单项收费,更甚者还有些景区先提价后降价......
此前,国家发展改革委曾明确要求景区门票降价“绝不能搞避重就轻,明降暗升”。然而,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一些景区还是阳奉阴违,玩起了套路。
诚然,我国旅游业还处于初级阶段,门票收入是很多景区最大收入来源,门票降价在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收入。数据显示,国内游客的门票开支,占旅游消费比例高达21.92%,远高于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全球门票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7%的均值。
但如果只停留于简单的利益盘算,就窄化了景区门票降价的深远意义。国有景区利用公共资源建设而成,理应回归准公共产品定位,还原旅游惠民、旅游为民的公益属性。浙江杭州西湖景区免收门票,山东青岛崂山风景区门票实行“一票制”价格改革等实践均表明,景区门票价格下降或免费,减少景区内二次收费等行为,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,还能盘活当地旅游市场。
事实上,今年的景区票价降价行动已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,据官方数据,在降价政策落实较好的湖北省,国庆假期首日26个重点景区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49.74万元,同比增长37.88%。
我国景区不但有迫切的降价需求,也有着可观的降价空间。
虚假降价被舆论曝光并聚焦后,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终于实质性降价,交通费不再单独收取。由此可见,景区降价,不是不可能,动力也不是不足,就看这个动力来自于哪里。
然而,景区票价真降还是假降不能只靠舆论监督报道来督促,必须完善监管,加强执法力度。
国家发改委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,地方政府对降价承担主体责任,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。一些景区管理者喊起口号来响当当,对国家决策落实不够,门票价格明降暗升,这样的管理者显然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,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,追究其责任。同时,地方政府作为主体责任的承担者,如果对景区价格调整毫不知情,甚至出于眼前利益,故意放任,也不能免责。
当然,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只是一个方面,摆脱“门票经济”,做大旅游格局,实现旅游业高质量也是未来景区发展的重中之重。这点可以学习下故宫,提高游览性价比,在周边产品上多下功夫,既传播了传统文化,厚植旅游产业,增加景区收入,更赢得游客一片赞誉,何乐而不为呢?(文/黄佐春)